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专题 -> 2021 -> 千年古县文化隆德 -> 文字头条
用一年时光 赴一场山海之约
——厦大研支团隆德分队的青春答卷
2025-10-28 17:38:55   
2025-10-28 17:38:55    来源:固原日报

  秋日的隆德,层林尽染。隆德县第四中学校园里,课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。“老师,我们的篮球不小心挂在树上了,你能帮忙拿下来吗?”学生马杰找到体育老师高桢办公室时说。在师生协作下,篮球很快送回学生手中。“高老师年龄比我们大不了多少,课余时间也能玩到一起,我们都很喜欢他。”马杰有些腼腆地说。

  这位深受学生喜爱的高桢老师,正是厦门大学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隆德分队队长。今年7月,他和3名队员接过教育帮扶的接力棒,带着“用一年不长的时间,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”的信念,来到隆德四中开启新一轮的支教。

  教书育人是研究生支教团不变的初心。队员承担语文、物理、体育等基础课程,引入翻转课堂、情景模拟等先进教学理念,受到师生的欢迎。还创新“互联网+支教”模式,开设“南强名师云讲堂”,邀请厦门大学、厦门市教育系统的名师,已举办22期知识科普、艺术鉴赏、心理辅导等讲座,累计收看近百万人次,受到团中央、自治区团委及新华社等媒体平台的关注报道。

  不止于课堂,他们更用特长激发孩子的兴趣。协助隆德四中组建学生会、广播站、合唱团、“暖暖小屋”心理咨询室,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,打造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课堂,让理想的种子悄悄发芽。“支教老师不仅懂得特别多,还非常有趣,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们一样,用知识服务社会。”八年级学生杨羽晗说。

  别看现在支教团队员已和当地师生打成一片,而初到隆德四中时,交流十分困难。那时,大家都面临一个问题——听不懂当地方言。“第一次开会,学校老师讲了很多,我几乎什么也没听懂,幸亏有其他老师给我‘翻译’方言。”支教团成员彭轻梦说。他们努力去听、去学,加上热心同事和学生的帮助,经过几个月的时间,大家基本克服了交流障碍。“无论是当地居民,还是学校师生,对我们都很热情,大家看到这身蓝衣服会给予我们帮助。”指着代表支教团队员身份的蓝装,高桢的语气里满是骄傲。

  温暖是相互的。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设立“这条小鱼在乎”奖助学金和“小鱼看世界”闽宁兴青年研学营,帮助更多当地的“小鱼”游向大海,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。近十年来,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共资助1268名隆德县困难学生,累计资助金额80余万元。2024至2025学年,队员募集“这条小鱼在乎”奖助学金36万余元,覆盖480名学生;组织隆德县10名学生与两名教师前往厦门参与研学。

  在县域范围内,队员参与闽宁协作“圆梦蒲公英”七彩假期暑期公益兴趣班志愿服务活动,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,助力当地全面发展。“厦大研支团一届又一届持续给学校注入新鲜血液,希望这份闽宁情能一直延续下去。”隆德四中团委书记毛阿利表示。

 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。自2017年与隆德四中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以来,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先后派遣9届43名队员来到隆德县,在三尺讲台上书写青春的“奋斗”答卷。“可能这辈子只有这一次服务西部教育的机会,我们有信心做好。”高桢眼神坚定地说。(记者 王沛 潘辉 实习生 张倩)

【编辑】:王雪玲
【责任编辑】:邹炜新